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正在被互聯網技術改變。當前,“軟件定義世界、數據驅動世界、自動化接管世界”已成為產業共識,特別是伴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互聯網+”時代已經撲面而來,各種大宗商品走向互聯網已是歷史必然。擁抱互聯網就是擁抱希望、擁抱未來。
工程機械的“互聯網”,到底該怎么“+”
那么,作為政策敏感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中,該有怎樣的表現,又將被改造成一種怎樣的具備互聯網屬性的商業新模式呢?面臨互聯網思維的強勢來襲,工程機械廠家該采取何種態度,采用什么方法去理解它、應對它并應用它如何適應產業發展和變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展發展空間在低迷幾年未來還將持續低迷的工程機械行業,工程機械“互聯網+”改造需要哪些思維工程機械的“互聯網”,到底該怎么“+”。
互聯網+智能制造
基于互聯網發展所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似乎給大多傳統企業指出了一條光明道路,促使工業逐步走進智能化時代。與此同時,工程機械行業也大膽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智能化主要分為三大方面:一是“智能化的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生產設施的實現,即將工藝流程數字化;二是“智能化的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程機械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將人的真實需求和效用通過數字化反饋到產品與服務系統的設計中;三是“產品的智能化”,即產品功能更多地向智能方向發展,如智能操控,減少人力投入,實現人工解放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機器作用。
以徐工為例,與傳統的技術改造不同,徐工的智能化車間建設中更加關注以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神經末梢”價值。通過信息系統實現關鍵數控設備及大型加工中心全部聯網,對車間現場網絡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機器人、數控中心等智能制造設備占比達到80%,全面集成生產能力平衡系統、配送系統、看板管理和制造執行系統,基本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控,增強了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靈活性,實現了多品種產品的同時排產和混線生產,提高了企業柔性生產制造水平。
而早在2009年11月,三一重工就出資成立了“三一智能”公司,致力于為行業提供智能控制綜合解決方案。
互聯網+物聯網
遠在千里之外的工地上,工程機械裝備出現了故障,各種故障信息數據可及時傳輸至廠家系統控制室,再由專家將解決方案回傳至工地,最終完成問題的解決。日前,晉江一家工程機械企業最新研發的一款輪式叉裝機與物聯網技術聯姻,實現了在線故障診斷,監控整機工作狀況等功能運用。
據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的叉裝機能對整機進行在線故障診斷,通過將水溫、油溫、油壓、電壓等數據傳遞,視覺比對和聽覺比對,對整機工作狀況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機器的工作性能并進行有效的故障排除,提供服務保養及運行安全提醒。據了解,通過物聯網平臺,現場工作人員手持終端,在線檢測整機工作狀態,將聲音信息、工地現場圖像、機器運行狀況等信息轉換成數據傳輸給機器廠家。盡管遠在千里之外,專家也能夠對機器在現場的工作狀況了如指掌,一旦出現機器故障,能夠第一時間診斷問題所在,并指導現場的技術人員完成故障的排查與解決。此外,物聯網專家系統會不定期下發維修教學文字、音像等培訓資料,對現場工作人員進行維修培訓。
事實上,搭載物聯網的東風,更大程度地實現工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晉工并非首例。據了解,國內大型工程機械廠家,如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州重工等企業已經先后實現基于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工程機械遠程維護及監控平臺,現場采集工程機械產品的工況、地理位置和環境參數等,采用移動通訊技術實現信息的高效、可靠傳輸,并對機械裝備的海量信息進行存儲與處理。其中,三一重工自2007年其就率先自主研發了ECC系統,該系統繼承了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目前累計接入設備超過20萬臺。
從目前來看,大多工程機械在物聯網的運用上主要還只是停留在安裝GPS,實現機器的定位功能,而拓寬物聯網功能運用將是工程機械發展的趨勢。業內人士認為,信息技術向工程機械領域加速滲透,向縱深處應用發展,引領工程機械向智能、融合、節能方向發展,是行業下一輪產品競爭的主要方向之一。
互聯網+電商平臺
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利潤持續下滑,另一方面企業轉型不知如何下手。而在這種形勢下,用戶日益年輕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又對企業經營不斷提出新要求,借助互聯網實現行業制造智能化來走出困境已然成為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最早工程機械與互聯網融合可以追溯到企業建立網站的時期?,F在互聯網思維的出現已經讓工程機械企業開始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建設的思索。隨著網絡傳播與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互動交易逐漸紅火起來,“互聯網+交易”成為眾多企業可行的行業營銷模式。而隨著與互聯網融合的不斷加深,工程機械行業一路前行,除了企業網站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用,信息化也成為工程機械企業轉型升級探索的道路之一。